哪儿治疗白癜风好 http://pf.39.net/bdfyy/窃取光明的隐形杀手---眼底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的增长,眼底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同时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眼底病被我们发现并被攻克。但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对眼底病的认知可能相对比较缺乏,不像白内障、青光眼一样耳熟能详。 那么,什么是眼底病呢?顾名思义,那就是发生于眼底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何谓“眼底”呢?简单地说,晶状体把眼球分为前后两部分(如下图),晶状体之前我们称之为眼前段,而晶状体之后则成为眼后段,即眼底,包括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脉络膜,那么发生于这些部位的病变我们统称为“眼底病”。 打个很简单的比方,我们的眼球就像一台照相机,角膜和晶状体就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那么眼底就相当于照相机的暗箱与底片,视网膜就相当于底片。因此,如果眼底出现了病变,对我们的视力损伤是非常严重的,也是眼科主要的致盲疾病。眼底病种类繁多,不少病因与全身性疾病有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升高,这些疾病在影响人体代谢和心血管机能的同时,也会对视网膜、脉络膜的血管造成损伤,导致视网膜、视神经的功能损伤,于是在不知不觉中被眼底病这个隐形的杀手夺去了光明。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且对视力损害严重的眼底病。 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目前,我国的糖尿病发生率不断攀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亿。糖尿病眼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糖尿病相关性青光眼、糖尿病性眼表疾病等,糖网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成年人低视力和致盲的主要原因,它严重影响着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活质量。糖尿病对视网膜的损伤主要表现在对视网膜血管及神经的损伤,以及视网膜血管损伤后继发的一系列的病变。主要表现就是视网膜出血、渗出、黄斑水肿、玻璃体积血、玻璃体视网膜增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等,这些都会对视力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治疗上主要是药物治疗、视网膜激光治疗及手术治疗等等,视网膜激光治疗仍是目前糖网的主要治疗手段,及时、充分的激光治疗能有效地控制糖网的发展。随着眼底荧光血管造影、OCT等检查设备的普及与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和分级准确性;随着玻璃体手术设备不断向“微创化”、“精准化”发展及手术技巧的不断提高,抗-VEGF药物等的应用,大大丰富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手段,也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因此,一旦患上糖尿病,也不要太过恐惧,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定期的眼底检查,尽早发现问题并及时、合理的处理也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有用的视力。但目前仍有许多糖尿病患者只注重血糖的控制而完全没有定期眼底检查的意识,当患者自觉视力明显障碍的时候才到眼科就诊,此时也许他的视网膜并发症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治疗起来就相当麻烦,效果也不理想了。 糖尿病患者究竟要多久做一次眼底检查呢?根据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指南,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如在青春期前或青春期诊断的,应在在青春期后(12岁后)开始检查眼底,之后应每年随诊;如在青春期后发病,一旦确诊即进行视网膜病变筛查;对于2型糖尿病应在确诊时开始筛查眼底病变,每年随诊一次;对于妊娠糖尿病患者应在妊娠前或妊娠初3个月进行筛查。当患者患有比较严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那就更要密切观察眼底变化了。 二、老年性黄斑变性 看门诊时,经常会有患者一上来就这样问:“黄医生,请你帮我看看,我是不是有‘黄斑’?”我会耐心地跟他解析:“老人家,黄斑是每个人都有的,它是视网膜上一个正常的,而且特别重要的结构,如果出现问题是会严重影响视力的,您想问的是有没有黄斑变性吧?”这个问题说明,很多老年人已经模糊的认识到了有这么一种严重的眼科疾病,但不能正确地表述。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看看什么是“老年性黄斑变性”。 前面我们讲过了,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而黄斑则是底片上最关键的部位,因此,如果黄斑出现了问题将会使这台“相机”的成像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老年性黄斑变性又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为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是指老年人由于异常代谢引起眼底黄斑部脉络膜和色素上皮变性。临床症状有视力进行性下降、眼前黑影、视物扭曲变形、色觉异常等症状,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若治疗不及时会持续性恶化而导致失明。临床上可分为“干性(萎缩型)”和“湿性(渗出型)”两种,可以通过眼底检查、眼部OCT、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检查来确诊及鉴别。一般来讲,干性黄斑变性对视功能的损伤较轻,湿性黄斑变性则严重影响视功能,且进展迅速,致盲率高,干性可能发展为湿性。目前,由于抗VEGF(新生血管生成因子)药物的广泛使用,为大量的湿性老年黄斑变性患者保住了有用视力,避免失明。因此,一旦诊断为湿性老年黄斑变性,一定要积极治疗,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抗新生血管药物及光动力疗法等治疗绝大部分可维持视力,避免失明。在以前,很多患者在高昂的药价前望而却步、放弃了治疗,但目前,抗-VEGF药物不但价格下降而且纳入了医保,对此类患者而言真是大大的好事。 引起黄斑变性的除了年龄因素还有吸烟和高血压等等,预防的第一步就是戒烟!饮食上要多吃黄绿色蔬菜以及维A和锌含量高的营养食材,黄绿色蔬菜和胡萝卜、茼蒿等中含有的维生素A和β-胡罗卜素对于黄斑部色素来说是上好的营养剂。另外牡蛎、干海蛎、烤海苔中富含的锌元素也有很好的预防、抗氧化作用。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锌、叶黄素的食物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一旦诊断为干性黄斑变性,不能掉以轻心,除了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罗卜素、锌、叶黄素外,更重要的是每年至少要进行1-2次眼底检查及眼部OCT扫描,以便及时掌握疾病的进展程度,如发现向湿性转变时可尽早干预,做到最大程度保存有用视力。 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分渗出性、孔源性、牵拉性三种,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视网膜脱离,是由于视网膜出现裂孔而导致的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位于眼球的最后面,我们把它比喻为相机的“底片”,上面布满了细小的血管和神经。一旦视网膜发生脱落,这些细小的血管和神经将失去营养,造成损害。所以,视网膜脱离需要紧急救治,越早治疗越好,否则这些损害是没办法弥补的,耽误治疗,患者将永远失明。视网膜脱离初期,患者多出现眼前有漂浮物、闪光感或遮挡等症状,随着脱离范围扩大波及到黄斑部,则视力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直到仅存光感。因此,如果发现眼前闪光感,飞蚊症,视野缺损与视力突然下降时要及时就诊。只要及时就诊,及时手术,以目前的治疗水平大部分视网膜脱离是能得到很好的治疗并挽回一定的视力,因此视网膜脱离只要及时手术也并不是那么可怕的。 四、斑前膜及黄斑裂孔 黄斑裂孔 黄斑前膜 黄斑前膜及黄斑裂孔是老年人比较常见的两种黄斑疾病。黄斑前膜是黄斑或其附近区域出现慢性进行性视网膜前纤维增生,增生膜形成并收缩导致患者视物变形、闪光感、视力下降等症状;而黄斑裂孔是黄斑中心凹处全层神经上皮缺失。通俗地讲就是一个是黄斑被“薄膜”蒙住了,一个是黄斑烂了一个孔,这都会严重影响视网膜功能。在眼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出现之前,很难发现比较轻的前膜及小的裂孔,OCT出现后很好地帮助我们判断黄斑前膜的程度、黄斑裂孔的程度(板层还是全层)及测量黄斑裂孔的大小,更好地帮助我们制定治疗方案,把握手术时机。随着23G、25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开展,黄斑前膜及黄斑裂孔的手术疗效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五、视网膜动脉(静脉)阻塞 视网膜动(静)脉阻塞是常见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可分为中央动(静)脉阻塞和分支动(静)脉阻塞。大部分发生在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群,但近来,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罹患这种疾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无痛性视力下降,其中最凶险的是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力可以在数秒钟内急剧下降到仅存光感甚至无光感,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医院就诊,理论上,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发生后1-2小时内进行积极治疗是可能挽救一定视力的,如果不能及时治疗,视力将会永久性丧失,不但如此,而且会在发病1-2个月后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使人疼痛难忍。视网膜静脉阻塞虽然没有动脉阻塞那样凶险,但也是可以在较短时间(数小时到数周)内造成视网膜功能严重损害的,没有得到及时、正确处理的视网膜静脉阻塞也将引起眼内新生血管的形成进而引起新生血管性性青光眼。此类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眼底检查,视网膜OCT扫描及视网膜荧光血管造影等,诊断不难,治疗起来比较麻烦,且要长期的随访观察,好在目前抗-VEGF(新生血管生成因子)等药物的广泛使用,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的治疗,可以很好地控制这类疾病所带来的严重并发症。 眼底病对人的危害主要是影响视觉功能,严重的可致盲,是我国致盲的主要病因之一。眼底病的病因虽说复杂、病情的发展较难控制,但只要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多数患者可保留有用的视力;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不断发展,视网膜功能将迅速减退,此时再治疗,一是视力预后比较差,二是难度加大和治疗费用亦大大增加,如原本不需要手术的可能必须手术,原本可以手术治愈的也许丧失了手术时机。因此,不少眼底病目前治疗最大的难题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许多患者对眼底病的认识不够,不了解病情的危害、没有及时医治,当病情发展到让人忍受不了的时候,很多都比较严重,甚至完全失明。尤其是老年人特别容易忽略眼底病,常被老眼昏花所迷惑,把视力下降、视野变窄、飞蚊等现象误认为是白内障、玻璃体混浊,以致延误治疗,从而失去了救治的最佳时机。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使大家对眼底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