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病初期 http://m.39.net/pf/a_7696544.html刘 一生得一知己 何其有幸 柳 柳宗元 刘禹锡 LIULIU 1 前言 刘禹锡和柳宗元并称“刘柳”,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们所写的诗作也是流传千古,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两个人颠沛流离的一生。 2 出身 柳宗元属于河东柳氏家族。河东柳氏,是一个曾经几度辉煌过的家族,只可惜传到他爸爸手里就已经开始衰败,柳宗元努力考学升官,不仅仅是为了名誉钱财,也是为了背负起光复家族的重任。 而刘禹锡只是普通平民出身,家里有一个上了年纪,身体孱弱的母亲,他努力拼搏则是为了能更好地照顾自己年迈的母亲。 3 看似风光的仕途 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共同考中了博学宏词科(博学宏词科是唐朝众多科举中的一种,主要考察文学,选拔能文之士),后来又当上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正八品)。其时,刘禹锡23岁,柳宗元22岁,共授太子校书(与太子正字同掌校刊经史),可谓前途一片光明。 如此相似的经历使这两个少年相遇了,同样是不闻名的出身,要想在这偌大而又繁华的长安城立足,对方就成为了自己在周围的格格不入中唯一的寄托,他们也更加坚信能与对方携手并进,共同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们看不惯当时腐败的政治,与王叔文联手,决定展开一次惊天动地的变革——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个个都直指安史之乱过后已经走向衰落的唐朝的病根,无疑是希望能把唐朝拉回当初繁荣清平的景象。当时的皇帝唐顺宗正好也有此意,这样一群满怀抱负的人就轰轰烈烈地开启了“拯救唐朝”的计划。 这段时间里两个人的诗都是荡气回肠,有一种意气风发的少年气。比如刘禹锡的《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昔年意气结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锋芒毕露,充满少年志气。 刘禹锡也在回忆中写到当时与柳宗元的这段少年记忆:“昔者与君,交臂相得。一言一笑,未始有极。驰声日下,骛名天衢。射策差池,高科齐驱。携手书殿,分曹蓝曲。心志谐同,追欢相续。或秋月衔觞,或春日驰毂…………” 然而,永贞革新仅仅持续了多天。最后改革因为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唐顺宗、拥立太子李纯,而以失败告终。与王叔文有关的大臣皆被远贬,其中就有柳宗元和刘禹锡,这件事被称为“八司马”事件。原本历尽劫难,只剩下一地灰烬的唐朝由这群人燃起的那一点火光也彻底熄灭了。 从这时候起,刘禹锡和柳宗元在仕途上就再也没走过上坡路。 刘柳 两位张扬的少年 3 远贬他乡 由于“八司马”事件,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刘禹锡被贬到朗州,两地相隔不算太远,两人常有书信往来,和诗、对韵无数。 比如柳宗元将自己写的两篇文章寄给刘禹锡看,还跟刘禹锡开玩笑说:“将子为巨衡,以揣其钧石铢黍。”请你作为一个高超的评论者来定夺一下我的作品价值吧! 刘禹锡便写了《答柳子厚书》,不仅对他的文笔表达了非常高的肯定:“余吟而绎之,顾其词甚约,而味渊然以长。”我仔细吟诵并探寻,觉得这两篇文章词句简练,而意味深长。还顺便抒发了一下思念之情:“相思之苦怀,胶结赘聚,至是泮然以销。”长久思念你的愁绪,像胶一样积聚胸中,到现在全融化了。 当然还有柳宗元的《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张员外使君(署)五十二韵之作因其韵增至八十通赠二君子》中写道:“共思捐佩处,千骑拥青緺(guā)”等。 柳宗元 文学创作的巅峰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写下了多首诗,还创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八篇以山水游记抒发心中愤郁的散文,将这些不为人熟知的景观描写得淋漓尽致,最著名的当属《小石潭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可谓是名作。 还有《天说》: “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是虽大,无异果、痈痔、草木也。” 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自然现象,是物质存在的不同形式。 在当时科技落后的唐朝,依然有许多人信鬼信神,而柳宗元却坚持唯物主义。 柳宗元的永州时期是他文学创作的井喷期。脍炙人口的《江雪》,《渔翁》都创作于他在永州的这几年里。 刘禹锡 诶我看不惯就怼 而刘禹锡被贬到朗州,写了不少寓言诗,表现了他对朝廷的不满以及自己旷达的胸襟。 “沉沉夏夜闲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在《聚蚊谣》中,刘禹锡把那班宦官比为害怕阳光,一到天暗时分就四处飞行的蚊虫。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那些蚊虫虽然极其渺小,可是善于窥测时机,依仗着昏黑、势众来伤害人,用利嘴吸人的血液。 在《飞鸢操》中,又将争权夺利的大官僚比喻为凶猛的鹰鹞。这些猛禽虽然看着威风,实际上一旦看到那些腐鼠又会露出一副丑恶的嘴脸,呼朋唤友恨不得一口吞下去,还疑神疑鬼,要把普通的鸟类吓跑。 最后他发出感叹:“鹰隼仪形蝼蚁心,虽能戾天何足贵。” 鸢有鹰隼的仪形蝼蚁心肠,虽能高飞入天又何足称道啊! 对于自己宽广的胸襟,很经典的是《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写出了刘禹锡身在困境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以及后面写给白居易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也表现了这种豁达的精神。 刘禹锡为支持柳宗元的《天说》写下了《天论三篇》与韩愈争论: “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非有预乎治乱云尔;人恒执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预乎寒暑云尔” 将“天”和“人”加以区别(即自然与社会),他人文天能干预社会的动乱,而人也无法干预寒暑易节,这就是刘禹锡对于唯物主义的个人领悟。 5 以播易柳 多年后,柳宗元与刘禹锡共同被召回长安,刘禹锡很开心,就写了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暗指现在朝廷上的这些官员,实际上都是他刘禹锡走之后才当上官的。全诗不屑的口气激怒了权贵,不到一个月,朝廷又将刘禹锡和柳宗元分别贬到播州和柳州。 当时柳州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居民不到百户,环境十分恶劣。而刘禹锡的母亲已经80岁高寿,一同前去定是死路一条,但没有刘禹锡的照顾,分别也是死别。柳宗元就提出了自己去柳州,让刘禹锡与他的母亲去播州,其实柳宗元当时的身体也不是很好,但他为了刘禹锡,还是决定自己替他去。 后来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回忆道:“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柳宗元哭着说:“播州不是人能住的,是非常荒远之地,而梦得家有老母亲,我不忍心梦得身陷困境,又没有可以劝慰老母亲的话语,且没有母子同去播州的道理。” 于是柳宗元“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他向朝廷请求,上奏疏给皇帝,愿用自己任所的柳州与刘禹锡对换,就是再加一重罪,也死而无怨。 这是已经超越朋友之间,肝胆相照的情谊,是亲生兄弟也不过如此的亲密,是宁可自己面临苦难与危险也要换取对方一段清静生活的奉献精神。 是整个中国,刘禹锡和柳宗元独一份的,血肉相连般的友情。 好在朝廷也没有为难两人,最终刘禹锡改贬连州,柳宗元贬到柳州。 6 相伴而行 被贬途中,两人一同前去,在衡阳分别,三作三和,流传千古。 刘柳 一作一和 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这是分别的依依不舍。 刘柳 二作二和 柳宗元《重别梦得》: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刘禹锡《重答柳柳州》: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这是共许白头的期望。 刘柳 三作三和 柳宗元《三赠刘员外》:“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 刘禹锡《答柳子厚》:“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会待休车骑,相随出罻罗。” 这是还未分别就已经期待下次见面的思怀。 7 不久之后 被贬后不到四年,刘禹锡的母亲过世,柳宗元听后十分伤心,为其母写了悼文。 不久之后,也就是两人衡阳分别四年左右,刘禹锡得知了柳宗元也过世的消息,伴随他走了30多年的好友如今也离开了。 而此时刘禹锡正好经过衡阳,悲痛万分,写下一首《重至衡阳伤柳仪曹》,“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 他会不会正望着南边的桂水喃喃着“故人今不见”?会不会又看到那个与他在这里分别的知己,想到从前的种种,恍如昨日? 刘禹锡又写了写了3份悼文,字字泣血。 “南望桂水,哭我故人。孰云宿草,此恸何极!” “含酸执笔,辄复中止。” 8 后来 后来刘禹锡终于被调回长安,柳宗元在遗嘱中将自己的子女托付给刘禹锡。刘禹锡为逝去的故友编写了《柳河东集》,将柳宗元的所有作品整理成册。 而没有刘禹锡,我们甚至可能就不会看到柳宗元多如繁星的诗文。 在序中,刘禹锡称柳宗元:“粲焉如繁星丽天,而芒寒色正。” 现在柳候祠上挂的匾额“芒寒色正”就出自这里。 刘禹锡晚年的生活也有些孤独寂寞,自己的亲人挚友都已故去,幸亏白居易就住在他旁边,两人还能一块饮饮酒,写写诗,刘禹锡还顺便治好了白居易的眼疾(刘禹锡医药学造诣也很高)。 后来他自知大限将至,写了一本《子刘子自传》,里面写自己的很少,更多的却是为王叔文倾情辩护。 “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自春至秋,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 从春到秋的“永贞革新”,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人们都认为是无可非议的。这是对“永贞革新”的充分肯定。 永贞变革只持续了天,刘禹锡却坚守了一辈子。 刘柳 依旧是我心中的两位少年 刘禹锡与柳宗元,一个豪放,一个内敛,却共同有着当时已不多见的正直,少年时共中科举,也曾风光无限,也曾跌入谷底,两人相伴见过世间风华万物。 这一相遇,就是整整三十年。 不知道为什么,唐朝许多诗人都被贬过官,可能是因为他们是更擅长写诗,而不善于从政治国,也可能他们不习惯圆滑处世。 他们遇到过种种困境,却又在困境中磨练出一手好笔墨,一颗诗人的心。 他们被贬官,被发配边疆。这是一条离治国平天下越来越远的路,却也是成为一位诗人的旅途。 -THEEND- 撰稿:王一羽 排版:王一羽 审稿:李萌姣老师 配图:LOFTER“刘柳”tag及微博“刘柳”超话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百度知道 2.LOFTER用户“王维诗选”《一个想写了很久的很长的安利。》 3.《长安客》,北溟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