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杯饮料,可以降血压、三高,预防糖尿病、肿瘤、脂肪肝,排毒、减肥”,“XX牌面霜含细胞活性成分,助您活肤焕肤”,“低、中频高电位治疗仪具有净化血液、使血液PH值保持弱碱性”……当今产品真可谓华佗再世,令消费者目不暇接。商家通过夸张、吸引眼球的宣传赚得盆满钵满,消费者买到产品后却发觉上当受骗,甚至产生健康危险。 近年来,国家对虚假宣传的广告违法行为打击严厉,但各种违法违规的海报、标语,乃至“擦边球”行为依然屡禁不止。分析虚假广告的行政处罚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此类案件依然高发,最近的欧莱雅“低价面膜”事件也令虚假宣传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本文将通过广告虚假宣传案例的综合对比、分析,探寻广告合规的边界所在,为广大企业和消费者避免违法和受骗风险提出建议。 一、从欧莱雅事件说起 今年“双11”之前,巴黎欧莱雅曾与李佳琦等头部主播合作,在其直播间售卖安瓶面膜产品。为了宣传造势,欧莱雅在微博发出“买20片到手50片!”“全年最大力度,锁定李佳琦直播间”等用语,明示相关主播直播间的价格已是活动最低价。 然而自“双11”预售首日开始,部分网友发现,如果领取品牌自播时发放的“满元减元优惠券”,则可以用.7元的低价买到同样的产品。事件发生后,不仅消费者一片哗然,李佳琦等主播也直呼上当受骗,宣布终止合作并要求欧莱雅官方给出说法。其后官方虽给出“撒券”在内的一系列补偿方案,但已难平众怒。 欧莱雅“面膜事件”的发生,再次将商家虚假广告和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摆上台面,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